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1]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2]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学习,1881年通过医学院考试,获得医学资格证书,同时,留在大学恩师布吕克教授的实验室里继续研究,并且担任维也纳大学的一些教学任务。1882年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的多个科室相继担任医师,之后,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教职,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开业行医并与未婚妻玛莎结婚。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弗洛伊德在前期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支撑下,逐步开始创建精神分析学。1895年,弗洛伊德和好友布洛伊尔合著发表《癔症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起点。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此后,精神分析学派不断扩大,20世纪1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弗洛伊德相继与阿德勒荣格分道扬[biāo]。1923年,弗洛伊德确诊口腔癌,前后经历过33次手术。另外,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进入成熟期,弗洛伊德相继发表《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等书,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3]1938年,纳粹入侵奥国,弗洛伊德在众人的帮助下,逃亡到伦敦,在那里度过了被疾病折磨的晚年,1939年9月23日凌晨,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2][4][5][6][7]
弗洛伊德的学说对多个领域都影响深刻,例如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等。弗洛伊德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改进了心理学的学科功能;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还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比如人本思潮、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结构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等;弗洛伊德的学说还奠定了西方文学艺术思潮,影响了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的创作;现代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也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精神医学主流之一的精神动力学的核心。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方法论局限和理论误区,如理论的过分夸大、陷入绝对论、表现出非理性主义倾向等。[8][9][10][11][12]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