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通志

安徽通志
光绪《安徽通志》,梁启超著为何绍基总[zuǎn]朱维铮校注说:“此注盖误。”因朱注还牵涉到此志的主修问题,故全注抄下:“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东洲,又号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进士,曾官编修同治十二年卒,年七十五。光绪《安徽通志》,题刘坤一等修。刘坤一初署两江总督在同治十三年,旋授江西巡抚,至光绪五年始由两广总督调任两江总督,故《安徽通志》重修必在光绪五年后,时何绍基卒已七年,自不可能与闻其事。”

简介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444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年9 月版]朱先生在这里既不肯定是何修,也不肯定是刘修,笔者认为是志主修是吴坤修。陈光贻先生在《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提要中说:“此志为沈葆桢巡抚安徽时创修,至吴坤修任巡抚时始成,至光绪四年刊成。”[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第553 页,齐鲁书社版]陈在这里提的是吴坤修而不是刘坤一。《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说:“光绪署安徽巡抚原任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等修,原任詹事府参赞何绍基等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第1204 页]这里说的也是吴坤修,并肯定何绍基为主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说法也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一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王玉棠博士的《刘坤一评传》一书,把刘坤一一生划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与是志有关:“(二)由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1875 年1 月12 日),是他出任江西巡抚阶段。(三)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至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82 年2 月12 日),是他初期出任总督阶段。[香港王玉棠:《刘坤一评传》,第8 页,暨南大学出版社]”光绪《安徽通志》是从同治八年开局,至光绪三年夏已定稿。从(二)来看,修志的关键时刻,他还未到安徽来。从(三)来看,他到安徽志书已到成稿阶段,最后到定稿。所以光绪志刘坤一主修不可能,陈光贻的说法比较合乎情理。按朱先生说法,何绍基卒于道光十二年,离最后成书(光绪三年夏)只二三年,那就是说主要部分总纂完成,这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主修吴坤修“敦尚气节”,不抹杀何绍基之功,这又未尝不可。

人物介绍

吴坤修,字竹庄,江西新建人。咸丰间从戎,积功官至安徽布政使,同治七年署安徽巡抚。敦尚气节,酷嗜书籍,刊《半亩园丛书》三十种,多有关于吏治民生者。著有《三耻斋诗集》十卷。何绍基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学,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善书法,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吴坤修何绍基小传之文,摘自臧励禾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正是因这些学者参加,使志书质量大大提高。比如光绪《安徽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其评价说:自胜旧志一筹”,“其他考订亦具特识。”外省学者为安徽修府、县志有乾隆年间洪亮吉的《宁国府志》《泾县志》、章学诚的《和州志》、《亳州志》,嘉庆年间的有孙星衍的《庐州府志》,李兆洛的《凤台县志》、《怀远县志》、《东流县志》,左辅的《合肥县志》。像李兆洛、左辅他们,既是一方父母官,又是一方志书的主编。他们对于修志来说,所处地位得天独厚,所成之志书,颇受人们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