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

清朝第一任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沈葆[zhēn](1820年—1879年),榜名振宗,字翰宇,号幼丹,别号希猬子、磐栖,出生于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3][1]清代大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7][10][2]
沈葆桢出身诗书之家,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得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咸丰三年(1853年)记名以御史用,以御史连上三折,涉及经济与军事。[12][2][10][1]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被授为江西九江府知府,次年,署广信知府(府城在今上饶市)。以死守广信城抗击太平军而名声骤起,得曾国藩赏识而向朝廷保荐。[7][13][2]咸丰七年(1857年)始,沈葆桢历任广饶九南道、江西吉南赣宁道、江西巡抚等职,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捕获并凌迟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玕[gān]等人,被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头品顶戴[14][2][7][15]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闽设局制造轮船,因调任陕甘总督、推荐沈葆桢出任首任船政大臣。次年,沈葆桢就任中国第一任船政大臣,将福建船政局建设成为远东最大的近代工厂。[7][16]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进犯中国台湾。[17]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身份统御福建船政局所产战船保卫中国台湾。[18][19][2][7]和平解决台湾危机后,沈葆桢重新规划并开发中国台湾,通过开山抚番等一系列政策,极大提升了中国台湾的海防,并为中国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2]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抵达江宁府(南京),就任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22]期间,沈葆桢修河堤、挖蝗子、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平冤案、办教案、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7]光绪五年(1879年)[3],沈葆桢去世。赠太子太保,谥文肃。[2][4]
沈葆桢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曾与李鸿章丁日昌并列为办理洋务的三大才。曾国藩赞扬沈葆桢: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23]左宗棠则说:江西抚臣沈葆桢,其虑事详审精密,久负清望。[24]赵尔巽[xùn]评价沈葆桢:沈葆桢清望冠时,力任艰钜,兵略史治并卓然[25][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