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清代经学家、文学家
洪亮吉(1746年-1809年)[4],原名洪莲,又名礼吉,字华峰、君直、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1][5][6][7]
26岁始,洪亮吉先后到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的府上任幕僚。期间[zuǎn]修了《三国疆域志》《延安府志》等地理志。洪亮吉科举不顺,乾隆五十五(1790年)四十四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二年后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官。在贵州三年任职期间,勤于政事,转变学风,并编著了《贵州水道考》三卷。嘉庆元年(1795年)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侍乾隆帝的曾孙奕纯读书。嘉庆四年(1799年),洪亮吉针对时局动荡,上书《时政启》痛陈朝廷政治之弊端,时局之危急。嘉庆帝闻之震怒,将洪亮吉打入死牢,后免死改为流放伊犁。次年,他被释还家中,开始著书立说。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亮吉在家中去世,享年64岁。[1][8]
洪亮吉的文风工整,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他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jié]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等。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其在经学训诂学、舆地学方志学、文学等方面有较高建树。[9][8]

人物生平

洪亮吉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3岁时开始识字,4岁跟随叔父洪翱读《四书》。6岁时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寄居在外婆家。其自幼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擅舆地,得到当时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和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的赏识。[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