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自然风光
白云洞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东麓冒岭山之阳,海拔400米,为天然石洞,由前后左右四块巨石叠架,洞额镌“白云洞”三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所题。

简介

洞内呈四方形,宽7米,进深7米,高2米,洞顶平整,地面石条铺就,较为干燥。洞旁是清初重建的道观,亦名“白云洞”,白云洞之名的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因白云洞位处高山而又临海,经常云雾缭绕;另有一说,是由其开山祖师为田白云道士而得名。奉全真道金山派。该庙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据传,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士赵体顺主持重修后,才初具规模。建筑材料于一夜之间由海上运来,故有“神工白云洞,人工华严寺”之说。道人邹全阳于洞左青龙石前建青龙阁,阁为砖木结构,建在发券的拱形门上,斗拱出檐,风格古雅,内祀三清铜像,现该阁仅存残垣。
洞后曾有古松一株,名为“华盖松”,老干蟠曲,[qiú]枝密叶,婆娑如盖,遮满洞顶,小枝斜出,探向洞外,从下望去,极象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景称“云洞蟠松”,曾为崂山十二名景之一,惜已无存。洞内颇为宽畅,可容数十人,祀玉皇神像,并有“藏园老人”傅[yuán]叔题壁:“夜月清皎,海气苍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青龙石前有卧云窟、菩萨洞、清虚洞和普照洞。菩萨洞内供铁佛一尊,传为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中拾得。普照洞是一人工洞,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一株,坐于洞中即可俯视山海景色。白云洞前,松涛飒飒,竹韵萧萧。沿洞侧山路东行,攀过二仙门,穿过一段石隙,爬上“天梯”,越过“三步紧”,即可到达富有神奇色彩的“会仙台”。台状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可容三四人。登台眺望,海色明澈,烟波浩渺,俯视悬崖,惊险万状。
1935年前后是白云洞的鼎盛时期,有道士40人,房屋70间,土地700多亩,山岗2000余亩。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193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日军入侵白云洞,杀道士4人及雇工2人,纵火焚烧所有房屋,焚毁陆润庠楷书的尹琳基《白云洞观海市记》八幅条屏,掠去珍贵文物6件。1940年修复房屋14间,1946年建2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庙内祀明、清时铜铸三清、玉皇等神像10尊,院内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碑1通,还有清代木板刊本《道德经》、《南华经》等15部、清代字画6轴。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初期房屋及神像遭破坏,石洞犹存。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白云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