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

三国之一
孙吴(229年05月23日—280年05月01日),又称大吴、吴国、东吴或吴朝,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孙吴共历经四帝,共延续51年。[1][2]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名义上依附魏国,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与魏国绝交,宣布独立。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同时改年号为黄龙。九月,在建业建都。太元二年(252年)孙权去世,10岁的太子孙亮称帝,改年号为建兴,由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辅佐。建兴二年孙峻杀诸葛恪,孙吴政权实际掌握在孙峻手中,太平元年,孙峻领军途中去世,其堂弟侍中、武卫将军孙綝接替孙峻统领朝廷内外军务,太平三年,孙亮认为孙綝专横放肆,与太常全尚密谋杀之,但被孙綝发现,孙亮被废黜,永安元年(258年)改立孙休为帝。孙綝被封为丞相,权势进一步扩大,但不久孙休与张布密谋将孙綝处死。永安七年(264年)孙休驾崩,孙皓继位,改年号元兴。279年晋武帝下令伐吴,第二年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向敌军投降,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至此孙吴灭亡。[1][2][7]
在政治制度上孙吴在中央设置太子师傅制度、校事官制度、丞相制度以及加官制度等,也重视地方行政对州郡的控制,并实行了州郡制度。孙吴还与江东名族建立了姻亲关系,形成一种全新的士族政治。[8]军事策略上,孙吴既承认世家豪族拥有部曲的实际情况,同时限制了大族领兵的规模,此外孙吴政权主要实行了授兵制度、奉邑制度和复客制度这三个军事制度。[9]农业方面,孙吴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的屯田活动也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形成了太湖农业经济区,并发展以葛布、麻布为主的纺织业。同时其他种类的手工业如制盐业冶炼业、造船业等较为发达,且由于孙吴地区的水陆交通便利,商业经济也发展兴盛,同辽东瀛洲扶南国大秦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很频繁。孙吴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文化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3][4][10][11][12][13][14][15][16][17]

国号

孙吴,又称大吴、孙吴、东吴或吴朝,是中国历史三国时期东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吴朝的创立者孙坚起初在吴地打下了基业。另外,汉献帝刘协曾将孙策封为吴侯,因此该政权以“吴”作为国号。后来,由于皇室姓孙以及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它也被称为孙吴、东吴或吴朝。[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