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人
孙策(公元175—公元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汉末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策割据江东,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也是孙吴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2]
孙策出身江东世族,父亲孙坚官至长沙郡太守、破虏将军;孙坚举兵讨伐董卓时,孙策携母亲迁居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并与周瑜结交。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战死,孙策投奔舅舅吴景,不久又转投袁术,获准统率孙坚旧部,升任怀义校尉。袁术先后许诺孙策担任九江郡太守、庐江郡太守却两次食言,孙策因此失望。[1][3]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请求率部征讨刘繇,袁术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职权。孙策率兵南渡长江,趁机脱离袁术控制,并与周瑜合兵,先后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占据江东五郡,自领会稽郡太守。孙策招贤纳士,重用张纮张昭,以秦松陈端等人充当谋士,快速发展壮大。[1][3][4]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jiàn]越称帝,孙策致书与其决裂;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1]孙策又率部攻占庐江郡,尽得江东六郡,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诸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猎途中就被仇人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身亡,终年二十六岁。孙策死前,遗命其弟孙权继位,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5][1][6][7]
孙策仅以四年多时间就攻占江东六郡,开创了孙吴建国的基业。时人对孙策评价颇高,认为他勇谋兼备、善于用兵;[8][9]郭嘉却认为孙策轻率而无防备,终将死于匹夫之手。[10]两晋时期如陈寿傅玄孙盛等人盛赞孙策的勇武与才略,平定江东,任用贤能。[11][12]后世如何去非、郝经张佩纶卢弼等学者同样认可孙策的功绩,倘若他能活得久一点,定会成为曹魏心腹大患;[13][14]晁补之毛宗岗认为孙策虽勇武有余,却以身犯险,缺乏君王风度。[15][1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