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

三国时期东吴权臣
诸葛恪(公元203年—公元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1]三国时期东吴权臣,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太傅,兼任扬州牧、荆州牧,受封都乡侯、阳都侯。孙权去世后,诸葛恪把持朝政,后被宗室孙峻设计诛杀。[1][2]
诸葛恪是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以能言善辩著称,得到孙权赏识,成年后官拜骑都尉,担任太子孙登[a]幕僚[2]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恪请求领兵平定丹阳(今安徽宣城),升任抚越将军、丹阳太守[2][3]三年后,诸葛恪收降山越人,孙权嘉奖其功,升任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2][4]
东吴赤乌九年(公元247年),诸葛恪升任大将军,代替陆逊统领荆州军政孙权病重,诏命诸葛恪辅政,任命他为太子太傅。[2][5]东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幼子孙亮继位,遗命诸葛恪为托孤首辅大臣。诸葛恪升任太傅,总揽东吴军政大权。诸葛恪掌权初期,锐意改革,击败魏军取得东兴大捷,进封阳都侯,兼任扬州牧、荆州牧,深孚众望。[2][5][6]
东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执意兴兵伐魏,在新城遭遇兵败,自此失去民心。诸葛恪班师回朝,此后独揽大权,招致百姓怨恨、朝臣憎恶。宗室孙峻为争权,诬陷诸葛恪谋反,联合吴主孙亮把诸葛恪诱入宫中,将其诛杀,并夷灭三族。诸葛恪身死,时年五十一岁。[2][6][7]
时人对诸葛恪褒贬不一,孙权孙登、孙峻、胡综等人夸赞诸葛恪才思敏捷,对他评价颇高;[2]父亲诸葛瑾叔父诸葛亮邓艾孙休等人却认为诸葛恪志大才疏,不堪大用。[2]后人对诸葛恪贬大于褒,认为他才略有限,威望不足,以倾国之兵北伐曹魏失败,加之刚愎自用、专权擅势,最终招致祸患,被孙吴宗室与江东势力联合诛杀。[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