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奠基人
孙坚(公元155年—公元192年),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长沙太守、破虏将军,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1]
孙坚早年曾担任县吏,年少勇武;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郡贼首许昌与儿子许韶反叛,孙坚募兵千余人,与州郡军队合力平定叛乱;孙坚升任盐渎县丞,后来又转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1]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叛乱,中郎将朱儁表奏孙坚为佐军司马,协助自己镇压黄巾军,孙坚因功升任别部司马,不久升任议郎。长沙郡贼首区星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叛乱,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郡太守,孙坚亲率将士平叛,击败叛军;零陵郡周朝桂阳郡郭石叛乱,也被孙坚平定。朝廷追评孙坚功劳,封他为乌程侯[1][2]汉灵帝驾崩,董卓专权擅势;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率部投奔后将军袁术,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与袁绍曹操等人举义兵讨伐董卓,孙坚率部击败董卓的军队,斩杀其部将华雄。同年二月,董卓迁都长安,孙坚率部攻入洛阳,修复汉朝诸位皇帝的陵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击败刘表部将黄祖,围困襄阳;在追击黄祖时,孙坚不慎被乱箭射死。[1][3]孙坚死后,长子孙策脱离袁术,平定江东;次子孙权建立孙吴政权并称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并将其葬于高陵[4][5][6]
时人对孙坚的评价褒贬不一,诸如汉献帝刘协、孙吴将领朱治晋朝史家陈寿、晋朝学者陆机等称赞孙坚平叛有功,讨伐董卓堪称忠烈良臣;[7][8][9][10]魏明帝曹叡认为孙坚劫略州郡,所图有私心,魏晋时期大臣华谭认为孙坚临敌大意,以致于身死。[11][12]后世如南朝宋史家裴松之北宋学者何去非南宋学者洪迈、南宋史家萧常、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都认为孙坚举兵讨伐董卓,奋力匡扶社稷,是汉室之忠臣;[13][14][15][16][17]但北宋学者晁补之、南宋学者王应麟都认为孙坚轻敌冒进,以致身死事败,缺乏王者风度。[18][19]

人物生平

少年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