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三国时期东吴第二任皇帝
孙亮(公元243年—公元260年),字子明,又称吴少帝[4]或吴废帝[5]三国时期东吴第二任皇帝,[1]公元252年继位,公元258年被废,在位6年。[1]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2],孙亮出生,是孙权最小的儿子。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废了原太子孙和,改立年幼的孙亮为太子。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年仅十岁的孙亮继位为帝,改元建兴。因为孙亮年幼,辅政首辅诸葛恪执掌大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诸葛恪北伐失败,孙亮听取孙峻的主张,将诸葛恪诛杀,并任用孙峻为丞相[1][6]此后,孙峻把持朝政、独裁专权[1][7]五凤三年(公元256年)孙峻去世,孙亮顺从孙峻死前安排,以孙峻堂弟孙綝执掌朝政。[1][4]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十五岁的孙亮亲政,不满孙綝的肆意专权,于次年联合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划诛杀孙綝失败。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孙亮被孙綝废黜为会稽王,遣往会稽之地。[1][4]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孙亮受诬陷而再度被贬为候官侯,最终在去往新封地的途中自尽而亡,时年十八岁。[3]
历史上如西晋史学家陈寿、西晋学者陆机唐代史学家房玄龄等,都认为孙亮由于年幼继位,缺少贤良的理政者进行辅佐才导致最终失去帝位的结局。[1][8][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