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

古印度僧人
阿底峡(982年-1054年),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他的梵文名是Atisa,音译为阿底峡,Atisa的藏文对应词为phul byung[2],意为“殊胜”,此梵文名是阿里小王献授予的尊称。藏文文献一般称他为尊者(jo bo)或阿底峡。阿底峡是一位古印度僧人,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祖师。[1]
阿底峡出生于古印度东部邦伽罗国的萨诃罗王室。他少年时期广泛学习了婆罗门吠陀经典以及佛教五明。[2]自十一岁起,他先后在那烂陀寺、黑山寺、超戒寺等地拜师研习显密两乘。[1]四十四岁时,他重返印度并出任超戒寺首座。他在印度出任了大大小小十八座寺庙的主持。[3]在其五十九岁之时,阿底峡应古格小邦王子智光的邀请,途经尼泊尔西藏传教。在西藏,他先后在阿里、卫藏、拉萨聂塘、耶尔巴等地整顿佛教、翻译佛经、著书传法,为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奠定了基础。阿底峡七十二岁时,于拉萨聂塘圆寂。[4]
阿底峡一生所倡思想、著书译作颇丰,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为修行次第、三世道、业果说,此外他还推崇中观正见、修菩萨行、见行并重等。[5]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菩萨宝[mán]论》等,除自己著书立说外,阿底峡还同其他译师一起翻译诸如《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观心要释思择焰》等佛经数部,其一生著作收录于藏文《丹珠尔》中有百余种。[1][6]阿底峡入藏传法对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其弟子仲敦巴对其思想、学说进行弘传,最终形成了噶当派。阿底峡所著《八分医方》促进了藏医的形成与发展。阿底峡本人对中印以及中孟间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流有着较大的贡献。[1]

名号由来及释义

阿底峡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他的梵文名为Atisa,是由阿里小王献授予的尊称,音译为阿底峡[1]在藏文中阿底峡的对应词为phul byung,意为“殊胜”。阿底峡之名,根据藏文木刻本《阿底峡尊者传》解释称,“阿”表示大瑜伽,“底”表示行者,“峡”表示大比丘。藏文文献中称他为觉卧杰(jo bo),意为尊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