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古印度四种姓之一
婆罗门(梵文名ब्राह्मण),是古印度的四种姓之一,代表祭祀阶层,是印度社会的最高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牧师和学者,享有很多的特权,往往对更低的等级享有支配权,他们不仅受到其他阶层的尊重,而且享受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且这一阶层在政治中也享有很大的权力。[5][6]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信仰逐渐演化形成了吠陀教。吠陀教的特点之一是主张社会分阶层,也就是种姓分立,把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一等级。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时,种姓制度继续存在。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曾对印度人口做过调查统计,发现全印有多达3500个种姓。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立法废除种姓制度,随着3000多年的变迁,特别是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种姓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婆罗门出身的人,经济上破落,当小职员和出租汽车司机等也不乏其人。[3][6][7][8]婆罗门在印度农业社会里,其人口与文化的重要性相对较小。一般集中在北方邦和东部和中部、西孟加拉、吉吉拉特、马哈拉施特拉西部和沿岸平原。[9]人口数量上,婆罗门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但在印度司法系统中婆罗门占有70%,在国会中婆罗门出身者约占50%。[10]
婆罗门是印度人生四个阶段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他们敬神茹素,构建了印度的素食传统,保护了环境。他们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印度各阶层人民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但是由它确立并强化的种姓制度,使印度下层人民饱受等级压迫和等级歧视之苦。他们独占知识愚弄下层人民:他们利用神迹和迷信聚敛钱财;他们默许寡妇殉葬的习俗而不加以制止等等。[11]

历史沿革

种姓制度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