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

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
大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胡」,因此,胡琴应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的。就其形制和发声原理而论,同类乐器还有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板胡坠胡、大弦、二弦等等。可见,大胡只是我国弓弦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大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均可称为胡琴[1]

历史

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首军士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 于。"比歌明确记我当时已有马尾胡琴。金元时,胡琴已用于祭祀和战争(内蒙占历史概要)中说,"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儿。"(忽忽儿即胡琴)(马可.波罗行纪)中亦讲到1278年蒙占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和 奏二弦琴。关于胡琴的形制,(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之弦以马尾。"这种胡琴与现今胡琴稍有差异。火不思的瓢形音箱不能将弓毛夹置弦中、只能在弦外擦奏,现代流行的胡琴、其音箱多为筒形.次为碗形或椭圆鼓形,用琴捍插置音箱内.弓之马尾一般均在二弦中夹置。元史记载的胡琴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因为音箱近似于筒形与碗形之间的擦弦乐器在唐时已经出现.名叫奚琴。奚琴不用马尾弓、而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问磨擦发音.它的发声原理与现今弓弦胡琴是一致的。奚琴到了宋代称为稽琴,在演奏技巧上有了相当发展,根据(梦溪笔谈.补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当时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高超。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盛行稽琴的演奏。据(都城记胜)记载,"瓦社中的细乐.常用萧、管、蓁、稽琴、方响之类合奏"。 (梦溪笔谈)也同时记载了稽琴的流行和马尾胡琴的出现,这表明两种擦弦乐器的同时存在。此后已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可能两种乐器相互吸收而融为一体。
大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