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

中国壮族拉弦乐器
马骨胡又名马骨琴,壮语又称“冉列”“冉督”或“冉森”,意为用马骨制作的体积小、发音高而尖锐的胡琴,是壮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1][2][3][4]
马骨胡的形制与演奏方式与二胡相似,它音色圆润、明亮、清脆,演奏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有独奏、重奏、齐奏、伴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壮剧邕(yōng)剧布依戏民间音乐的伴奏乐器,也是八音乐队、壮剧乐队的主奏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贵州以及云南湖南的壮族聚居地区。其中广西德保县被誉为“广西马骨胡艺术之乡”,黄一格成为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壮族马骨胡艺术于2010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4][5][6]

构造与制作

马骨胡的构造与二胡相似,由琴筒、琴皮、琴托、琴头、琴杆、琴轴、千斤、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制作流程先从琴头开始,依次顺序为琴杆→琴轴→琴筒→琴托→蒙皮→琴码→组装上弦调试。[3][7][8][9]
传统的马骨胡琴筒长10~20厘米、直径5厘米,呈椭圆筒形,用小马大腿骨上部制作,两端稍加修整,前口稍大需要磨平,作为筒前口,蒙上动物皮革并粘牢(即琴皮),后口稍小是共鸣箱,是敞开的或置音窗。在筒身上下开出装入琴杆的通孔,琴筒是马骨胡最重要的部分;琴托是木制的安装在琴筒下方,使琴筒、琴杆与琴托连为一体;琴杆多采用木制或竹制,用一整根材料加工完成,全长46~60厘米,上粗下细,下端穿过琴筒并与琴托连接,以红木、罗汉竹制作出来的效果最佳;琴头用整木制作,要在顶端雕刻出精致、美观的马头作为装饰,若是木制琴杆则在顶端直接雕刻,而竹制则需单独雕出木制马头镶嵌于竹杆上端;琴轴用雄黄角或黄琼角加工成圆锥形,约长12厘米,横置两个在琴头下方,根据两者相对位置为上弦轴、下弦轴,轴柄部位刻有条纹,安装琴轴方向与琴筒平行;千斤用丝弦,绕在琴弦中腰,安装在琴轴下方,距离琴筒约30厘米处;琴码是木制空心桥形的,安装在皮面中央位置;琴弦用羊肠或丝制作,内弦粗安装在上琴轴,外弦细安装在下琴轴,下端固定在琴杆底部的弦钩上;琴弓用细竹做弓杆,长约60厘米,两端栓一束马尾作为弓毛,可调节松紧。[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