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东汉王充所著作品
《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主要说明了王充对万物生成,生死以及善恶祸福的看法,内容结合了儒、道两家思想,体现了东汉经学的特点。《论衡》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全书共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1]
东汉时期,肇始于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之学已经成为谶纬学,相信阴阳灾异和巫祝,把儒学改造成了带有宗教性质的儒教。《论衡》全书的主题就是批判谶纬神学所带来的各种迷信,包括对天是 “百神之大君”的迷信,对鬼神及各种禁忌的迷信,以及对圣人“神而先知”的迷信。而王充扫荡所有这些迷信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就是 “自然”。对一切迷信的神秘对象、现象、灵异、神迹,王充都坚定地予以驳斥。[2][3]
《论衡》从理论上揭露了谶纬迷信的荒谬之处,动摇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沉重地打击了董仲舒以来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在谶纬宗教迷信盛行的时候,王充的认识论对于反对神学目的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认识论基本上还是朴素的直观的,而且也具有经验论的缺点。[1]

作者

王充(27—约97)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仲任。王充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因祖上有军功,封会稽阳亭,于是全家迁居于此。后又迁到虞县居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