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小麦

小麦品种
黑小麦(学名:x Triticosecale Wittmack)[4]是小麦属母本(Triticum)和黑麦父本(Secale)的属间人工杂交品种,以获得小麦的谷物品质、产量和抗病性,又具有黑麦的力度、硬度和高赖氨酸含量。[1]黑小麦主要种植于波兰、中国、俄罗斯,北美和南美也有种植;在中国主要种植于山西、云南、黑龙江等省,其在水地、旱地、肥地或薄地均生长发育良好。[1][2]其具有耐晚茬、耐寒抗冻、返青快、分蘖率高、抽穗整齐、抗倒伏、抗病虫害、抗干热风、抗干旱等优点。[5]
黑小麦株高90-100厘米,蜡熟期茎杆、叶片、穗部呈紫红色。芽鞘紫红色,幼苗半匍匐;叶片中宽,深绿色,叶耳紫红色;护颖淡紫色,无茸毛。穗长7-8厘米,小穗着生密度中等。每穗有结实小穗16-18个,全穗结实30-35粒。籽粒黑色,卵圆形,冠毛少。[2]
黑小麦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B族和C族、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且黑小麦中含有大量自然黑色素[5]黑小麦的[]皮经过深加工后还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医药等领域。[6]2008—2017年,全球黑小麦进出口贸易量增长率不断增高,进出口贸易量由47.87万吨增加到130.83万吨,增长率为173.30%。[7]

品种来源及选育

黑小麦是小麦属母本(Triticum)和黑麦父本(Secale)的人工属间杂交品种,以获得小麦的谷物品质、产量和抗病性,又具有黑麦的力度、硬度和高赖氨酸含量。1875年,苏格兰植物学家威尔逊首次培育了小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但此品种不可进一步繁殖;[1][4]1913年育种家合成了第一个不育的六倍体黑小麦;1938年育种家合成了第一个可育的六倍体黑小麦,当时育种家了解到秋水仙碱可以将新形成的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因此他们用秋水仙碱处理体外胚胎引入双染色体,培养了可育的黑小麦;1968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研究,在墨西哥索诺拉的西阿诺研究站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六倍体黑小麦阿玛地罗(Armadillo)。[1][8][4]1996年,中国的孙善澄教授以紫皮小麦作为父本,将蓝粒异代小麦作为母本,通过远缘杂交成功培育了中国审定的第一个黑小麦品种—黑小麦7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