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

不能产生能量的多糖
膳食纤维(英文:Dietary Fiber,缩写:DF)是指膳食中存在的,由单糖或多糖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不能在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分泌的消化酶分解、吸收,但在结肠中可被肠道菌群酵解的碳水化合物[2]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摄入总膳食纤维25~30g/d。[3]膳食纤维专家共识》鼓励通过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摄入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膳食纤维,并以此作为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4]
1953年,Hipsley首次提出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的说法。2001年美国谷物化学学会(AACC)成立的膳食纤维专门委员会提出膳食纤维的定义。[3]膳食纤维根据其水溶性不同,可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1]大量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均表明,膳食纤维是多种肠道疾病的保护因素。[2]膳食纤维按来源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海藻多糖类、微生物多糖类和合成类膳食纤维。其中,植物性膳食纤维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一类,如大豆纤维、玉米[]小麦麸、大麦麸、果皮等。[1]
膳食纤维有较高的持水能力,[3]其本身并不产生能量,可增加饱腹感,预防肥胖症[1]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防止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天然膳食纤维已被证实具有降血脂,减轻高脂血并发症的能力。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效果明显。[1]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5]膳食中食物纤维的供给量取决于食物种类品种及加工方法。多用粗杂粮、蔬菜水果,食物纤维的供给量相对高。[6]

发现与演变

1953年,Hipsley首次提出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的说法并将其作为由植物细胞壁组成的不消化的部分的缩写术语,当时仅包括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1972年,Trowell等人对膳食纤维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可用DF来描述不能被人类消化道酶消化的植物组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一些相关的微量组分如蜡质、角质和软木脂。1976年,膳食纤维的定义已扩展到包括所有抗消化的多糖,如胶质、改性纤维素、粘胶、低聚寡糖和果胶等,并且重点强调了其可食性和抗消化性。1992年至1993年间进行了一项国际范围的调查涉及147位专家,65%的科学家支持膳食纤维的定义为抗人类消化道酶的植物残渣,包括多聚糖、木质素和一些相关成分,59%的科学家赞成将抗消化的低聚糖也归于其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