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也被称为面包小麦。它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约占全球小麦产量的95%。普通小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外高加索和伊朗里海沿岸地区,当时它与山羊草属节节麦杂交而形成。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为六倍体,其中两组染色体来自山羊草属的种类,两组来自Triticum urartu,最后两组来自节节麦。普通小麦是经济上最重要的小麦类型,可用于生产面包、烘焙食品麦芽、动物饲料和淀粉等。与硬粒小麦相比,普通小麦更柔软,颖果更丰富,蛋白质含量更低。中国是普通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中国粮食作物第二位。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区域广泛,几乎所有农区都有种植。小麦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植物学史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中国小麦发现最早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研究人员在楼兰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而中国内地出土的小麦,最早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中期或晚期。但是,小麦在中国内地普及种植应该是在汉代以后。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推动因素就是战国时期发明得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对南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中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1]

形态特征

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叶鞘松弛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