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汉代时期总结的辩证法哲学书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包括三部用以占卜的易书:《连山》《归藏》《周易》。前两部据传是由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作,历代典籍鲜有记载,一说均已失传,一说为《周易》前身。今本《周易》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相传由上古时期的君主伏羲以及周朝文王周公所作,主要记录了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传的部分据说成于秦汉战国中晚期,相传由孔子及其弟子编[zuǎn]而成,是对经的部分的诠释,共有十篇文章,“翼”有“解释、辅佐”之义,因此这十篇文章也被统称为“十翼”。[3][1]
易经于三皇五帝时期在宗教神学体系下萌芽发生,是古人问吉凶的卜[shì]之书,用来阐述天地世间的万象变化,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乐经》六经之首。易经除了作为占卜用书,拥有较为全面的卜问吉凶的理论系统之外,还提出了“变易”“阴阳”等基本哲学思想和概念,对后世哲学影响较大。[4][5]
易经被奉为儒门圣典,群经之首,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易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著作都与易学紧密相关;易经主张的变易、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变化不离其宗等哲学原理,曾一度指导君王对社会的治理;易经中的阴阳两仪动静观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测量分析。易经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对人类生活、社会治理、文化研究等均具指导意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对后世影响较大。[3][6]

书名释义

易经包括三部易书:《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 《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周易》是唯一流传至后世的文献,所以现在所说的“易经”,通常指代的是《周易》。“经”有“法则”、“经典”之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