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

中国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
上海方言又称上海话、上海闲话、沪语,是主要分布在中国上海地区的汉语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方言区太湖片(即北吴语片)上海小片。[1]上海方言是现代吴语区最有影响力的方言,[3]也是中国三大方言(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之一。[4]这不仅是因为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所决定的,[5]截至2012年,上海话使用人数约为1586万人。[6]
上海地区通行和使用的本地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是古代吴语的继承和发展。[5]1843年上海开埠之前,“上海话”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流域的一个分支。那时的松江方言,也包括上海方言,深受苏州话的影响。[3]上海从1843年开埠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上海方言经历快速的发展,吸收苏州话、宁波话和广东话等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和英语等外语的部分词汇,一跃而成为中国三大方言(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之一。[4]自上海开埠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方言逐渐代替苏州话而成为本地区更有权威的方言,约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7]上海方言广义上是指吴语区太湖片上海小片的各吴语口音之和,[4]而狭义的上海方言(习称上海话)专指在上海市区讲的方言。[7]依古调类,上海方言可以分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市区5个方言区。其中狭义上海方言主要分布范围限于老市区,包括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区。[8]而广义上,除了上海市,江苏省位于长江以北的泰州市南通市临近上海市的一些地区,其方言与上海方言相似,也被划入吴语区上海小片。苏州市所属张家港市有少量的崇明移民,也讲上海方言。[1]上海市区通用的上海话有声母27个(若不分尖团则为28个),韵母43个,声调5个。但上海话老、中、新三派,声母、韵母、声调个数略有不同。上海话中派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5个声调,包括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上海话老派有27个声母、51个韵母,声调为6个,比中派多一个阴上;上海话新派有28个声母、32个韵母,声调调类、调值均与中派同。[5][9]上海方言的词汇有较多外来词和本地特色词,体现了海派文化和商业都市的风貌,词法上,多用AABB式重叠,句法上,常用动宾动补式结构。[10][11]
上海方言比较著名的说唱曲艺术包括传统民谣、滑稽戏、沪剧、评弹、越剧等,[12]此外上海方言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熟语。[13][14]上海方言的快速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逆变。由于普通话的强大影响力,上海话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迅速向普通话靠拢,甚至有人大声疾呼“保护上海方言””救救上海话“。[7]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14年2月7日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97%的受访市民会普通话,81.4%的市民会上海话,会普通话的上海市民超过会上海话的上海市民,13岁至20岁上海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堪忧。[15]

发展历史

方言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