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

江苏苏州地区的汉语方言
苏州话,俗称“苏白”,苏州人自称为“苏州闲话”,指原苏州市区及周边说的方言,主要分布在今苏州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即虎丘区)、工业园区。[1]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2]所谓“吴侬软语”,主要指的就是吴方言里的苏州话。[3]苏州话内部可以分为城区方言和吴县方言,[4]使用人群大概有几百万人口(2010年)。[1][5]
苏州话自周代开始形成,由侗台先民语言百越语和历代因政治、战乱、经济交流等因素传入的中原汉语碰撞融合,[6]在元代形成稳固的声类系统,在明清进一步规范统一,既有吴地特色,又融入较多中原汉语语言特征。[7]苏州话具有大量中古汉语的特征,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特点和古语词,发音仍有较多中古音存留。它的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发音轻、软、短促,听感优雅别致,语音复杂,语词表现力强,留存有大量雅言美语。[8]苏州话自古以来有很强的文化地位,昆曲、评弹都依托于苏州话,明清以来的大量文学作品也采用了苏州方言,[9]苏州歌谣、俗语对吴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10]。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苏州话的使用受到冲击,但其保护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1]

形成探源

形成期

苏州话的形成,最早始于西周建国初期泰伯仲雍奔吴之时。当时的吴地属于百越,当地居民说的是古侗台先民的语言百越语,[6]泰伯等人的到来带来了华夏语。苏州地区开始逐渐形成以上古汉语为基础、带有若干百越语成分的语言。春秋时期,东周寿梦称王,建吴国吴越楚国统治,楚语传入吴越地区,吴国百姓大量吸收华夏文化,语言进一步发展。在此时期,吴越两国本身民族相近,同时战争频发,民族融合迅速,及至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吴王阖闾之命建都城,吴越两国语言已经十分相近,可并称为吴越语。汉初,扬雄著《方言》收录前朝语言,吴越两地方言常常并提,此时的吴越语已经不再是少数民族语言,而是华夏语的方言,也是如今所称吴语的前身。[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