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

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1]。1843年11月14日,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2],向上海市民宣告上海即将开埠。上海历史的走向从这里转折。宫慕久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办理外国商船入关通商事宜,征收进口货税银[3]。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4]。上海宣告开埠,成为继广州、厦门后第三个通商口岸[3]。并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一起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2]

发展转折

上海是座独特而卓越的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的移民和来自海外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一起为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他的独特性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沿革,他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端和第一大河长江的出海口,近靠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繁华区域苏州杭州南京,远带广阔的两湖、巴蜀、鲁豫、冀晋等区域,离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距离适中,这个独特性是其他任何一座中国城市所不具备的,这也为上海在开埠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创造了条件,而他的卓越性则表现在文化的高度包容、经济的繁荣多样和思想的自由博洽等诸多方面。

崛起兴盛

上海已经发展成为面积6341平方公里的国际大都市,而当年的老城只有2平方公里。上海市测绘院保留着上海最早的一张地图是1875年光绪元年的《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1∶5000的比例尺,上面主要绘制着黄浦江河道,市区主要就是豫园一带。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增加,成为上海近代飞跃的基础。开埠使原来每年300万吨的港口吞吐量很快超过了1000万吨;徘徊在3000万至5000万银两之间的年贸易量,很快超过了1亿两。同时,原先几乎是白纸一张的各类产业也迅速崛起。丝、茶、纺织、面粉、印刷、榨油和机器制造等行业竞逐风流。上海得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最开放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