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Buddhāvataṃsaka-mahā-vaipulya-sūtra),简称《华严经》,又名《杂华经》《百千经》等,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华严宗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典籍。[5][3]
此经大约问世于公元2-3世纪,此时大乘佛教渐兴,佛学思想走向成熟,《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满足大乘佛教发展需要的产物。相传,《大方广佛华严经》由大乘佛教著名论师龙树从海底龙宫带回,龙树所见的有三个版本,流传人间的是体量最小的版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该书最核心部分单独成经,即《十地经》及《入法界品》。[6][2]《大方广佛华严经》里的章节曾独立地被译入中国汉地,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的《兜沙经》。完本现存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三个版本,分别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本,武周时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唐德宗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本。[4][2]
此经内容博大,主要是围绕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等人的言行和对话,宣扬了十地菩萨、往生净土、发心为善布施和普贤行愿等大乘佛教思想。此经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理论、修行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7][8]流入中国后,发展出了更加深密的华严思想,影响了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净土信仰、菩萨道修行、普贤行的传播,因此受到了中国佛教各派的一致推崇。其经文内容催生出了华严三圣民俗信仰,并启发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为纪念华严三圣,又出现了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题的壁画和雕塑。[5][9]

书名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梵文名为Buddhāvataṃsaka-mahā-vaipulya-sūtra。方广(vaipulya),与方等相同,是大乘经典的别名。《华严经》梵语词汇的中心在“佛华严”,即Buddhāvataṃsaka。“华严”(avataṃsaka)是花环、华[mán]意,解释为将成就佛果时具备所有的功德,以华鬘装饰得很美来比喻,而表现作“佛华严”; “严”有“装饰”的意思。[3][2]《华严经》的梵文经名还有Gaṇḍavyūha,vyūha有“庄严”的意思,gaṇḍa有“茎”的意思,也有“杂华”的意思。据此,Gaṇḍavyūha则为“杂华庄严”,即杂华(意味着所有的花)中包含了庄严。因此,《涅槃经》《观佛三昧经》中又把《华严经》称为《杂华经》。[10][2]又因该书有体量大,且宣扬了法界观念,因此又有别名为《百千经》《法界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