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
1
5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佛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推杜顺以下至宗密称为五祖,或此五祖以上加印度之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其中杜顺也被奉为初祖,实际创始人为唐代法藏[2][3]
唐代初期,杜顺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1卷,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弟子智俨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著有《华严经搜玄记》10卷,《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4卷等。法藏从智俨学《华严经》,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翻译佛经、著书立说、讲经授徒,[4]正式创立华严宗。[1]法藏弟子澄观祖述师说,先后被赐“清凉法师”"镇国大师”的称号,得到了很多官员的支持,在他的影响下华严宗的发展趋于鼎盛。[5]其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禅宗,提倡教禅一致。多次奉诏入内殿讲授佛经。宗密去世后,华严宗再也没有出现过祖师级别的人物。[6]唐武宗会昌法难”后,华严宗一蹶不振,华严宗在很多时候都依附于禅宗而生存。宋初,长水子[xuán]以弘传宗密之学为主,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始得中兴。净源弟子义天本高丽王子,北宋元祐初年,携带该宗久已散轶的硫钞多种来华,使其得以复传中土。三年后,携佛典及儒书1000卷回国,华严宗遂传入高丽。元代之后,华严宗仅仅是华严学的传播史,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禅僧以传播。[6][1]
华严宗的主要依据的典籍有《华严经》《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等,[7]主要教义为法界缘起说、十玄六相、性起缘起说等。其判教理论为“五教十宗”说,其修道论主要是以“法界三观”为主。[8]华严宗已接触到哲学上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提出了理事无碍的观点,标志着认识的深化。[3][7][9]华严宗明确且详尽解释了佛教哲学中个别与一般、差别与同一,相对与绝对等对立关系的内在联系,对中国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程朱理学的建立,理学范畴的提出,理学论题的发表以及理学的思维方式,都曾从华严宗这里获得启示。[10]

命名

因为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所以称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所以也称“贤首宗”。该宗的主要思想为“法界缘起”,所以又称“法界宗”。[8]因为法藏把印度中国的所有宗派详分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诸法皆空宗、真俗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等十宗。前六宗属小乘,后四宗属大来。他自称圆明具德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