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法师

佛教华严宗四祖
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pèi]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年~759年),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璧长老习关河“三论”。[1]

人物生平

唐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càn]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 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年),到苏州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咨决南宗禅法。更从慧云探究北宗禅理。他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教义;又研究经传、子、史、小学、尔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等学问。
澄观法师像
大历十一年(776年),历游五台、峨眉诸山后,仍回五台,驻锡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在讲经中,深感《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令人难解,发愿撰作新疏。从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历时4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并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十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刊,略称《华严经疏钞》),因此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年),奉诏入京,协助厨宾三藏般若翻译南印度鸟荼国王所进的《华严经》后分梵本,他负责审定,历时二年译出《华严经》四十卷,即后世通称“四十《华严》”。接着朝廷命他住陕西终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释,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