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明代军事家、散文家
唐顺之(1507年-1560年),明代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明嘉靖年间进士[1][2][3][4]唐顺之博文多识,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又和王慎中、归有光并列为嘉靖三大家,而且还名列嘉靖八才子之列[3]。同时,唐顺之还是明代抗倭名将,曾亲率兵船与倭寇在崇明决战,在海上大破倭军,令当时的倭寇闻风丧胆,因而又有抗倭英雄的誉称。[2][3][4]
正德二年(1507年),[1]唐顺之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官宦之家,受家族与父亲的影响,唐顺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嘉靖八年(1529年),二十三岁的唐顺之参加科考会试荣登榜首,之后以进士的资格出仕为官,先是出任翰林编修,后调为兵部主事,不过由于得罪权臣而遭到罢免。唐顺之居家三年,一边休身治病 一边开馆授业。三年后,唐顺之重新被启用为兵部主事兼任春坊右司谏,但很快就因触怒了嘉靖帝而再次被贬。此后唐顺之居家治学近二十年。直到唐顺之暮年,倭寇入侵,于是唐顺之受赵文华举荐再度被启用为兵部[láng]中,前往蓟州镇查核军籍情况。之后,唐顺之又以兵部郎中的身份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最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巡视海防的途中于通州病逝。嘉靖帝为之赐葬,崇祯帝时追谥“襄文”。[2]
唐顺之一方面淡泊名利,向往山野,不喜官场;另一方面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社会、国家与民生持有责任、给予和关爱的道理观念。因此,唐顺之三次入仕而两次被贬,最后于任上为国操劳而死。[2][5]他虽然三次为官,但每次上任的时间都很短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潜心治学,[2]在文学上,唐顺之提倡“文必有法”的同时,又提出“本色论”,主张写文章要有独到的思想见解与真实的情感意境。[6]另外,唐顺之还受王畿罗洪先王阳明弟子的影响参悟心学[2]最终形成了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自家学问,在王学中占据一席之地。[7]

家世

唐顺之,明代常州府武进县人,据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征所作的《唐氏族谱序》所记载,常州武进唐氏祖籍在江苏高邮,宋末时期,由曾任翰林检讨的唐鹤征的第七世祖(也就是唐顺之的第六世祖)唐华甫,从高邮迁到武进。[8]唐顺之的祖父唐贵明朝弘治年间中举进士第出仕,担任户科给事中。唐贵为人谨慎谦卑,曾以“毋辄入州县门,即入必伛偻。不得骑闾巷往来[],族属僮奴不得闹街市中。”教导族中子弟要“谦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