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中国浙江余姚市),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1][2][3]
王阳明出身名门望族,少时即有四方之志。[3]早年师从大文学家娄谅修习程朱理学,拜[]大军事学家许璋研学兵家韬略;成年之后,又辗转沉溺于诗文词章、佛老之学;[3]初入官场,又因忤逆宦官刘瑾,遭致廷杖冤狱;直至[zhé]官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境内),始得顿悟“格物致知”道妙,遂成陆王心学集大成者;步入天命之年,平叛安民治世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系明朝积功受爵的三大文臣之一。[4][5]嘉靖七年(1529年),卒于江西南安(今大余县境内),葬于浙江洪溪(今绍兴市境内)。[6][7]隆庆初年(1568年)追授新建侯,谥文成,世人又称“王文成公”;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4]著有《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于世。[8]
王阳明一生经世致用,长期秉持民本思想,倡言育人兴学,力主兴发经济,谋略用兵治军,文治武功皆有所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学大家。[9]他始创“姚江学派”,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命题,擘画起完整“心学”体系,有力冲击了日趋僵化的朱子理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宋明理学,一举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10][11]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在明朝以后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均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后世尊称为“孔孟朱王”。[9]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