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聚居于云南省自治州的少数民族
独龙族是主要聚居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一个族群,其余则散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的“[qiú]扒卡”村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乡等地。现有人口7310人(截至2020年底),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其民族语言为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2][3][4]
独龙族是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最早见于《大元一统志》,被称为“撬”,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作“俅人”、“俅子”、“曲人”、“洛”、“俅帕”、“曲洛”等。该地区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明、清属纳西族丽江府康普、叶枝两土千总分辖。1905年,清政府将独龙江地区全部划归叶枝土千总统辖。民国初期属[chāng]莆桶行政委员公署统辖,1933年改为贡山设治局。近百余年来,独龙族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多次奋起反抗外国列强的入侵。1949年8月,贡山宣告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贡山临时政务委员会,同年4月,正式改为“贡山县”,10月,成立贡山县人民政府。1952年,根据其历来的自称“独龙”,被正式定名为独龙族。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正式成立。[2][3][4]
独龙族主要聚居的独龙江河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兼有寒、温、热三个气候带特征。[5][6]由于生活环境极为封闭,又远离内地,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7][8]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过程原始和简单,人们以种植、狩猎、采集和手工编织为主,[9][10][11]身披自己纺线编织的麻毯;[12][13]独龙族基本的家庭结构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14][15]新中国成立前,妇女还崇尚文面的习俗。[16][17]独龙族主食品种有玉米、土豆青稞等,如特色食品有夹馅荞粑等;[18]独龙族房屋大多适应环境建造,属于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19]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是过年,称“卡雀哇”;[20]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独龙族还根据月圆月亏、花开鸟鸣、草木生长、雨雪飘落等创造了适合于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历算法;[21][22]独龙族人在民族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创世纪》《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反抗察瓦龙土司的斗争》等;[23][24]独龙族喜歌乐舞,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欢庆丰收等重要场合都要载歌载舞、唱歌对调;[25][26]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极少数人信奉基督教[1][27]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独龙江地区改造计划,向独龙族人资助农具、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政策补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独龙族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闭式的自然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2006年,独龙族语言、独龙族民歌、独龙族年节“卡尔江哇”、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8]

民族起源

有关独龙族的族源和历史,现存的文献资料只有零星记载。在独龙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如《创世纪》《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嘎美嘎荷造人》《洪水滔天》,讲述人类的起源、独龙族的迁徙等历史事件。其中《创世纪》中记载“洪水淹没大地,万物悉毁。人间唯余名波与朋之兄妹,逃至卡瓦卡普高山上,始得幸存。其后波、朋兄妹遂婚,生九男九女,九男九女亦互为婚配,分住九江,而为藏、怒、独龙等族,人类遂复繁衍”,反映了独龙族族称以及与周围兄弟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