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

唐代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代德宗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1]
陆贽十八岁中进士,又在吏部考中博学宏辞科,调任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郑县尉[a],后被免职回乡。后陆贽凭文[]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被选为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县尉主簿[b],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c]。德宗皇帝当太子时,已经知道陆贽的名声,召他到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d],后又转为祠部员外郎[e]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避朱泚之乱奉天,诏书多出陆贽之手。后历任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贞元七年(791),陆贽被任为兵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八年(792)四月,窦参被罢官,陆贽才任中书侍郎[f]、同中书门下平章事[g]。贞元十一年(795年),裴延龄向皇帝谗言,百般污蔑陆贽,于是皇帝差点杀了陆贽,多亏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辩解,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h]顺宗即位后,召陆贽回京,诏书还没有到达任所,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i]谥号“宣”。[1]
陆贽能干并且工诗文,尤长于制[gào]政论。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连一起共事的官员都佩服他。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2]旧唐书中将陆贽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是忠诚正直的人士。可谓是“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意思是:陆贽从仁义出发,耿耿丹心,足可被后人效法,这样的贤人君子得不到重用,真的是可惜。[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