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原兵变

唐德宗时期发生的兵变事件
泾原兵变又称“泾师之变”,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发生在京师长安的兵变事件。[1][2]
唐德宗即位后,想要改变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大的局面,开始壮大神策军并实施削藩。但彼时朝廷仍需依靠藩镇的军事力量,而藩镇则因待遇低于神策军、势力受限而不满,并因此诱发了四镇叛乱。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初,幽州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也相继叛唐。唐德宗坚持武力讨伐,在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致使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守卫空虚。[3][4]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九月,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入援。本就兵骄将悍的泾原兵因朝廷赏赐太薄,抵达长安后发生哗变,迫使唐德宗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进而拥立朱滔之兄、前凤翔节度使朱泚为帝,建立大秦。朱泚随即亲率大军进逼奉天,唐德宗被围困一月余,史称“奉天之难”。朱泚后遭到唐守军以及从周围赶至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援军的阻击,于同年底败退长安[3][5][6]此后,救援有功的李怀光自认受到猜忌,有意叛唐并私下和朱泚通谋。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怀光公开叛唐,但因不愿向朱泚称臣与其决裂,退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观望。同年四月,唐廷发兵平乱,于二十八日攻入长安。朱泚率残部出逃,至泾州彭原西城屯(今甘肃镇原东)被其部将梁庭芬、韩[mín]等杀死。同年七月,唐德宗回朝长安,泾原兵变结束。八月,河中节度副元帅浑瑊奉令讨伐李怀光。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秋,李怀光朔方军将领牛名俊杀死。[7][8][9]
泾原兵变诱发了奉天之难,[10]沉重打击了中央朝廷的权威,[11]并使原驻防西北的泾原军和朔方军的军事力量遭到削弱,导致了贞元时期严重的边疆危机。与此同时,泾原兵变平定朱泚叛乱的同时,附带解决了中央朝廷长期不放心的朔方军问题,之后又把神策军的兵权收归较可靠的皇帝家奴宦官掌握,[12]从而有利于唐廷军事权威的重建,为唐宪宗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宦官掌军的弊端,对唐中期政局造成不利影响。[10]北宋政治家文彦博在《上神宗谕青苗》中认为,泾原兵变是因唐德宗听信[nìng]臣引起的。[13]明清之际学者王夫之认为,泾原兵变等唐德宗朝的一系列变故是唐廷历代积弊所致。[14]中国唐史学会顾问黄永年认为泾原兵变是一个突发的变乱,严重性在于打乱了李唐政权的指挥中心,而朱泚等并没有强大的实力。[15]学者李碧妍则认为,泾原兵变让泾原、朔方凤翔关中三大派系正式瓦解,从长远来看,于唐廷有利并为关中此后的权力重构铺平了道路。[16]

事件背景

德宗朝泾原军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