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郡是西汉时期设置,东汉末荒废的北方边郡,[2]是汉代北方边疆主要的屯田区之一,[3]位于黄河河套的西北部,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鄂尔多斯西部和巴彦淖尔西南部一带,主要包括后套平原、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3]西、北两面隔黄河与巴彦淖尔市相望,南邻鄂托克旗、乌审旗,东与东胜区、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接壤。[2]管领有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道、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等十县[a]。[4]治下鸡鹿塞是朔方郡在阻山西部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又曾是汉与匈奴和平交往的出入关塞。[5]郡内人口在西汉时期达到13.6万之余。[3]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设立朔方郡,治所位于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黄河南岸)。其辖境包括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1]汉朝相继在其辖区内设立了十个县,这一行政区划格局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才在政区名称上有所变动。王莽主持下,将朔方郡更名为沟搜郡,其下属各县亦纷纷更名,但其他方面并无变动。[6]东汉时期,治所移至临戎县(今内蒙古磴口北),匈奴南单于的部分部落驻扎于此,协助汉朝守卫边疆。[1]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北方政局动荡,大批农耕人口弃垦南迁,荒地在风蚀作用下逐渐被流沙覆盖,朔方郡遂被最终撤销建制,其辖地并入新设的新兴郡,朔方郡于东汉末就此衰落。[6][2][3]北魏时期,沿用此郡,治所设在 魏平县(今陕西子长东南)。然而,北周时该郡再次被废除。隋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设夏州并重新设置治所于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b]。唐初,该地仍称为夏州。天宝元年(742年),夏州复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为夏州。[1] 朔方郡属于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春季回暖升温快,秋季气温下降显著。郡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黄河冲积平原、沙地沙漠、波状高平原和砒砂岩丘陵镶嵌排列,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2]朔方郡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融合之地,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随着汉匈关系趋于和平友好,阴山一线的河套地区呈现出“往来长城下,边塞无烽火”的景象,生活方式也逐渐互受影响,民族交融延伸到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7] 名称由来
朔方郡正位于汉王朝国都长安城(今西安市)的正北方、因此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意(《毛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西汉毛苌传云:朔方,北方也。赫赫,盛貌。襄,除也(《公羊传僖公四年》:攘夷狄),命名为朔方郡。管领有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道、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等十县。其中已查明朔方县城址在今鄂托克旗西北部,沃野县城址在今乌海市蓝城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