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门下

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1]

唐朝

由来

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亦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