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

明末政治人物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1日)[1][2],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大兴籍 [3] ,明末抗清名将 、民族英雄 ,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4]
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授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他早年以孝闻名,师从左光斗,在恩师受害后冒死探监。[5]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军江北诸军堵截农民军。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史可法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负责提督军务。后由漕运总督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3]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京师失陷,史可法不得已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新立的政权党争严重,史可法只能尽量调解诸将,劝解孔昭等人与张慎言等人的矛盾;上谏朱由[sōng]劝其励精图治;督师江北调解江北四镇首领黄得功高杰等人的矛盾;劝导高杰接受朝廷领导;回信清摄政王多尔衮维护明朝正统;亲自防守王家营向北到宿迁一带抵御清军,以此延续明朝正统与清军斗争。他官至督师、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围攻扬州。据清代文学家全祖望所作散文《梅花岭》记载,史可法死守扬州,拒降遇害,其衣冠冢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6][3][7]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为“忠靖[8],后清朝乾隆帝追谥为“忠正”[9]。他的遗留作品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此集以他的谥号为名,乃后人收集其生平所作之诗刊印[10]。政治上,史可法本不同意立福王,最终因马氏英等人的坚持拥立福王;军事上,他参与了镇压起义军与扬州之战,都未能取得明显战果;外交上,史可法认同“借虏平寇”之策,埋下了弘光政权瓦解的伏笔。[3][11][12][13]清乾隆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高度夸赞史可法,认为他清正刚直,乃忠贞之臣。[9]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罗振常校补本《史可法集》。[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