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

RNA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英文名: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球引起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1][5]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多型性颗粒(球状或丝状颗粒),直径一般为100nm,主要由包膜、核衣壳和核心构成。[3][4]呼吸道合胞病毒首次发现于1956年,因其在组织培养时可引起细胞间界限消失而融合在一起形成合胞体, 因此又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2][3]呼吸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 A、B两个亚型;RSV A 亚型有15个基因型,RSV B亚型有30个基因型;A、B两种基因型及其亚型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流行,呈现多样性与多态性。[1][3]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通过污染的手指或物品也可造成传播。[6]其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1]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常引起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可出现咳嗽、喘息、发热,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喂养困难和精神萎靡等症状;在高危患儿可引起重症感染,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如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1][7]在较大龄儿童和成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普通感冒咽炎喉炎,可出现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咽痛、声嘶、发热等症状,可伴有头痛、味觉迟钝、轻度畏寒和发热等。[7][8]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依靠一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手段;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1]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 等因素影响。[1]北半球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 11 月至次年 2 月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雨季感染率出现明显增高。[1]洗手和接触防护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临床研究表明疫苗接种有助于6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肺部和心脏疾病,中国国内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没有可用的疫苗。[1][9]

命名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