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

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
早产(preterm birth)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有些国家已将早产时间的下限定义为妊娠24周或20周。[2]早产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按可能原因可将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3]其中自发性早产又可进一步分为胎膜完整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2]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早产占分娩总数4%至16%之间,[6]中国早产则占分娩总数5%~15%。[2]
早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临床上,早产可分为先兆早产和早产临产两个阶段。先兆早产指妊娠37周前孕妇出现规律或不规律宫缩,伴有宫颈管的进行性缩短,但宫颈尚未扩张。而早产临产则是指出现规则宫缩(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2]宫颈管进行性缩短(宫颈缩短≥80%)或宫颈扩张大于2厘米。有研究认为,宫颈扩张大于3厘米时宫缩更难以抑制,更容易发生早产。[3]
早产治疗原则为,若胎膜完整和母胎情况允许,尽量保胎至妊娠34周。主要方法包括促胎肺成熟和抑制宫缩等。也可采取一定措施预防早产,如孕妇尽早就诊、建围产保健卡、定期产前检查;尽早发现早产高危因素,并对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处理,注意孕期卫生;积极预防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够健全,出生孕周和体重越小,预后越差。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2]

分类

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spontaneous preterm labor)和治疗性早产(preterm delivery for maternal or fetal indications)。自发性早产又分为胎膜完整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