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

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心脏骤停 (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心音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昏迷、瞳孔散大等,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2]。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其中以心室颤动及无脉博室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1]
心脏骤停主要发生于可导致持续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其次是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此外心脏瓣膜病、离子通道疾病或心肌电活动异常等亦可引起心脏骤停。诱发因素包括严重电解质、酸解平衡紊乱、过量运动、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严重低氧血症、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1][3]
心脏骤停时机体各器官供血供氧缺失,出现严重电解质失衡、酸中毒及乳酸堆积细胞功能受损,若不能及时纠正,恢复心脏有效收缩,患者将迅速死亡[2][3]
一项纳入了10个国家的荟萃分析显示,新冠大流行期间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较前增加了119%。经急救系统估计,美国2016年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110.8例/10万人[5]。据中国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005-2006年,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估算为每年41.8例/10万人[6]
发生心脏停搏后迅速进行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或识别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尽早除颤,患者极有可能挽回生命[2][3]。4分钟内为心脏骤停抢救的最佳时机,4分钟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