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有时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或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由于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均为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或者冠状动脉痉挛也纳入冠心病的范畴,被称为非阻塞性冠心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可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存于同一患者。[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症状有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血栓和栓塞等。[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发病于左前降支,[2]多发群体为40岁以上脑力劳动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4]常见并发症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1]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抗凝剂、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1]
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和二级预防。一般预防:推荐大量减少饱和脂肪糖类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纤维的摄入,是控制血脂的基本条件。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二级预防分为非药物预防、药物治疗、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非药物干预主要以戒烟限酒吸烟,运动和控制体重,情绪管理等。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tóng]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为主。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以控制血压、调脂治疗、血糖管理等方面。[1]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