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6日),是19-20世纪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者,以诗集、小说及剧本闻名。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人,一生共创作50余部诗集,30余部散文,12部中篇、长篇小说,近百部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2000多幅绘画,包括印度国歌在内的2000余首歌曲及大量散文,少部分游记、书信、演讲等。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家庭与世界》《修行:生命的证悟》等。[1][2][3][4][5][6][7]
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系父母的第14个子女。泰戈尔父亲是印度地方宗教领袖,母亲是印度教徒。在幼年时期,泰戈尔就表现出文学天赋。[8]1878年,泰戈尔遵循父兄的指令,赴英留学攻读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改学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9]1880年回到印度,在任梵社秘书和经营田产外,主要从事文艺创作。1890年出版的诗集《心中的向往》标志他的创作才能臻于成熟[10]。1901年至1916年是泰戈尔创作的中期,艺术风格质朴单纯,1912年创作诗集《吉檀迦利》,1916年出版英文诗集《飞鸟集》以及哈佛大学演讲集《修行:生命的证悟》。[6][3][11][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时他创作大量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12]泰戈尔专注于社会活动,曾修建学校、医院、修筑道路和水利工程等。[13]他反对种姓制度等落后的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向西方学习。[1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他社会活动的高峰,他公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控诉殖民统治、并且多次访问被侵略国家,鼓舞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9]。1941年5月7日,泰戈尔在其生日发表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演讲《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6日,他在加尔各答祖宅里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80岁,成千上万的市民为其送葬。[15]
泰戈尔的诗歌融东西方于一炉,既继承了印度古代文学的传统,又受西方文学的影响[16],其小说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关心社会现实,其贴近自然的绿色写作则具有永恒的世界意识和宇宙意识。[17][18]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自己一生的创作实践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辟了印度近代进步文学的道路。他成功地运用孟加拉口语写诗,给印度近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天地,并创立了印度近代短篇小说的体裁。[19]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1]泰戈尔在印度的社会改革、乡村发展、教育、政治、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8],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2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