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

多发于冬春季节的天气现象
尘暴 ( Sand and Dust storms)沙暴 ( Sand storm) 和尘暴 ( Dust storm) 二者的总称[1],是沙尘天气的一种,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强风把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3][4]沙尘暴发生时,强风和湍流将大量沙尘从裸露、干燥的地表吹起到达对流层甚至更高的大气中去,将其送到数百至数千公里之外,强烈的沙尘暴甚至可能导致所谓的“黑色暴风雪”,并将能见度降至 50 米或以下。[2][5][6]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由风与沙相互作用产生,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造成灾害影响,加剧土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全球有4个沙尘暴多发区,分别是中亚、北美、中非澳大利亚。其发生的诱因通常由雷暴旋风相关的强气压梯度引起,实际原因多与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减少植被破坏、气候异常有关,其中人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2][5]

定义

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五个等级。[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