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

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frost-freezing)指在秋、冬、春季节,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在短时间内使植被表面或地面的温度降至0℃或0℃以下,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1][2]
霜冻时可以有霜也可以无霜。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C,水汽直接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形成白色的冰晶现象,称为白霜。有时地面温度降到0°C以下,但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称为黑霜。白霜和黑霜都会造成农作物的冻害,统称为霜冻。[1][2]
霜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土壤、植被、农业技术措施及作物本身等条件密切相关。[3][4]霜冻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当农作物尚未成熟、抗寒能力较弱时发生霜冻,农作物易受到冻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5]

形成原理

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