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

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鱼类
牙鲆(学名Paralichthys olivaceus[1]又名褐牙鲆[3]比目鱼皇帝鱼[1],属于辐鳍鱼纲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1]。成体鱼体长可达1米,体重约0.5~1.5千克[4]。形态呈椭圆形或纺锤形[3][2]。头左侧为暗灰褐色,右侧呈白色[3]。侧线及前端周围有瞳孔大小黑斑[3]。两眼位于头左侧[3]。吻部呈短三角形[3],上下颌着生锥形、强壮的牙齿。口腔底部有短小硬质、白色三角形的舌头[5]。口腔左右两侧为鳃裂,有细长扁平被有锯齿的鳃耙[5]
牙鲆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南部沿海的温带水域,南至马来西亚婆罗洲北部和菲律宾海域[4],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1],有海洋洄游的生活史[4]。常生活在离水面10~100米处的水底,有潜沙行为[4],摄食通常以糠虾目(Mysida)或类为主,并在摄食时能够改变皮肤颜色提供伪装[4]。牙鲆因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6],在东亚地区作为食用鱼受到重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4]

形态特征

牙鲆成体鱼体长可达1米,体重约0.5~1.5千克[4],最大报道体重可达9.1千克[2]。牙鲆形态侧扁呈椭圆形、纺锤形或梭形,背侧和腹侧有相似程度的凸起[3][2]。头的左侧为暗灰褐色,被有小栉鳞;右侧呈现白色,主要为圆鳞;除了尾鳍有鳞片外,背鳍以及臀鳍仅在左侧有1~2行鳞片;而吻部、两颌以及眼间隔无鳞[3]。侧线被有约108~120片鳞片[3]。侧线中央及前端周围有瞳孔大小黑斑,其他部位有暗色环纹或斑点[3]
牙鲆鱼鳍主要呈淡黄色,构成包括:背鳍66~84;臀鳍51~63;胸鳍12~13;腹鳍i~5;尾鳍18。背鳍起始于上眼前方的吻部右侧;胸鳍位于外侧,带有黄褐色横细点纹。臀鳍起始于胸鳍基下方,形状类似背鳍;腹鳍位于喉位,形态较短。而椎骨共11+25~28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