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西征

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
蒙古帝国西征(the Mongol Conquests[1]),是13世纪初由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发起的一系列大规模军事征服行动。三次西征的领导者分别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孛儿只斤·拨都与孛儿只斤·旭烈兀,首次西征从1219年开始,在三次征战过程中先后覆灭了多个王国,如花剌子模帝国、木剌夷国、阿拔斯王朝,对包括中亚、西亚、东欧乃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古帝国西征最终结束于1260年,前后横跨41年。[3]
蒙古三次西征的原因在于成吉思汗及后嗣统治者的政治扩张需求,以及为了消除周边民族的军事威胁和满足新兴军事游牧贵族的掠夺需求。[5][6]此外,气候因素如干旱和降温事件可能也促使了蒙古人的对外迁移和征战。[7]第一次西征发生于1219-1225年,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亲率大军,攻占了花剌子模帝国,并追击其国王摩诃末直至其逃亡并死于海岛,[3][8]其后西征军队进一步攻占了呼罗珊(今伊朗霍拉桑省)、梯弗利思(今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等地,并在1223年击败了南俄联军,巩固了在中亚和东欧的统治,[3][9]蒙古帝国版图的在此阶段显著扩大;[10]第二次西征又称“长子西征”,发生在1235-1242年,由铁木真之孙、术赤之嫡次子拨都领导,蒙古军队击败了斯拉夫各族,攻占了包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最终以蒙古军队撤退告终,但在撤退前征服了大片欧洲领土,并建立了金帐汗国[3][11]第三次西征又称“旭烈兀西征”,发生在1252年-1260年,由铁木真之孙、拖雷第六子旭烈兀率军进攻西亚地区的亦思马因派和阿拔斯王朝,本次西征攻陷了吉儿迭苦黑堡和巴格达,结束了亦思马因派和黑衣大食的统治,而后远征叙利亚,在1260年与埃及的冲突中遭遇战败而结束西征,随后建立了伊利汗国[3][12]
蒙古帝国西征为亚欧大陆乃至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在政治方面,蒙古西征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金帐汗国与伊利汗国等,对后来欧洲的政治变革产生了影响;文化方面,西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中国文化对俄罗斯等地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波斯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和科学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贸易方面,蒙古帝国建立了邮驿制度,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商人们之间的货物和信息交流;人口方面,西征导致了被征服地区人口的巨大损失和重新分布,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13][14][15]各国学者对蒙古帝国西征褒贬不一,认为蒙古军队的西征既使得中西文明的大量接触交流,带来的军事革命影响了其后几个世纪的军事发展;[16][17]但其为所到之处带来巨大的破坏,令被征服者对其至今仍然存在仇视、痛恨之心。[18][19]

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的形成与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各部密切相关。成吉思汗在1206年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20]随后,为了满足新兴军事游牧贵族掠夺奴隶和掳获财物的需要,以及消弭花剌子模、亦思马因派等敌对势力对蒙古统治者的严重威胁,蒙古帝国发动了多次西征。[10][5][6]其中,第一次西征的直接导火索是“讹答剌事件”,即中亚花剌子模杀害蒙古使者和商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