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

钠的强碱
氢氧化钠(英文名称:Sodium Hydroxide),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固碱等,无机化合物,是一种高腐蚀性的强碱[1]化学式为NaOH,摩尔质量为39.997g/mol,密度为2.1g/cm3[8]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晶体,工业品中因掺杂有少量氯化钠碳酸钠而呈现白色[9],形态无规则,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等几种,极易溶于水,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并成为腐蚀性液体。除此之外,氢氧化钠易溶于甲醇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醇溶剂[10]氢氧化钠易与酸反应,与[zhǐ]物质发生皂化反应用来生产肥皂。工业上常用纯碱石灰法、天然碱石灰法、苛化法等方法制备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学、洗涤、纺织、造纸、炼铝、净水等领域。[2][5][11][12][13][14]

相关历史

氢氧化钠不存在于自然界,但可从易得的原料大规模地制造,并有广泛的用途。氢氧化钠溶液是最古老的人造化学品之一,古代就已经知道用碳酸钠与煅烧过的石灰石水溶液中的反应制备氢氧化钠。[15]当时的炼金术士们发现,将石灰和草木灰或碳酸钠混合会增强草木灰或碳酸钠的碱性,这种操作最终导致苛性苏打(即氢氧化钠)的发现。[16]中世纪,苛性苏打被视为一种比苏打或钾碱更为烈性的碱液,是由苏打和生石灰氢氧化钙)制成的,有助于从天然来源中提取染料。到公元800年时,通过在苛性苏打中煮沸脂肪或植物油制备硬皂似乎已广泛应用于整个欧洲[17]
19世纪初,人们发现食盐水电解可生成氢氧化钠碱液。1833年确立了电解过程的基本定律(法拉第定律)。1884年开始在工业上采用石灰乳苛化纯碱溶液的方法制备氢氧化钠。1888年隔膜法电解食盐水生产烧碱和氯气在工业上实现。1892年汞电解槽在工业上应用。1968年金属阳极代替石墨阴极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1975年离子交换膜氯碱电解槽投入工业运转。1979年应用于宇宙飞船燃料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试验性地应用于盐水电解制烧碱和氯气。[18]

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