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麦角病

禾草麦角病
禾草麦角病是多种禾本科作物及牧草的重要病害。此病不仅使牧草种子减产,而且所产生的菌核(麦角)含有多种具剧毒的生物碱。人、畜食入相当数量后,重者可以急性死亡,轻者引起流涎、麻痹、昏睡、四肢及耳壳木乃伊化干枯脱落。

病害症状

禾草麦角病,症状表现在麦角菌只侵染禾本科花器,罹病小花初期分泌淡黄色蜜状甜味液体,称为“蜜露”,内含大量麦角菌的分生孢子。许多种昆虫采食“蜜露”后体表携带其分生孢子代为传播,飞溅的雨点、水滴也可以传播病菌,故田间常成片地发生病穗。病粒内的菌丝体常发育成坚硬的紫黑色菌核,呈角状突出于颖片之外,故称“麦角”。有些禾本科的花期短,种子成熟早,不常产生麦角,只有“蜜露”阶段。田间诊断时应选择潮湿的清晨或阴霾天气进行。此时,“蜜露”明显易见,干燥后只呈蜜黄色薄膜粘附于穗表,不易识别。

病害病原

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Fr.) Tul.),属于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此属的其它一些种如雀[bài]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 Stev·et Hall)的麦角也具剧毒,可使畜禽食后中毒。“蜜露”内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3.5-6微米×2.5-3微米。病原菌的菌核呈香蕉形、柱状,表层紫黑色,内部白色,质地坚硬,大小因寄主而异,如无芒雀麦看麦娘虉草、紫羊茅上的麦角长约2-11毫米,无芒雀麦的可长达15毫米,黑麦的麦角长10-13毫米,早熟禾的麦角少有超过3毫米的。一个病穗可产生几个或几十个麦角。无芒雀麦上曾有报道,在一个病穗上产生109个麦角,使大多数花器不能产生种子。麦角成熟后落入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出1-60个肉色有柄子座。子座球形,上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即子囊壳的孔口,子囊壳埋生于子座表皮组织内,烧瓶状,内有若干个细长棒状的子囊,子囊壳大小 150-175微米×200-250微米。子囊透明无色,细长棒状,稍弯曲,大小约为4微米×100-125微米,有侧丝,子囊内含8个丝状孢子,后期有分隔,大小约0.6-0.7微米×50-76微米。子座产生5-7天后子囊壳成熟,空气相对湿度为76-78%以上时,子囊孢子可以强有力发射出来,也有时随粘性物质排出。发射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粘液中的分生孢子借飞溅的水滴和昆虫传播到其它小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