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

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阜成门(普通话:Fùchéngmén,北京话:Fǔchéngmén),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中部[1],正对西山,是京西古道的起点。其始建于元代,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内城,方改称为此,含“物阜民安”之义。清代沿用此称,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平则门。因煤车、煤驮常出入此门,阜成门又称“煤门”[2]
阜成门规制高于元大都城门,包括城楼、城门、箭楼、瓮城及闸楼。其中,城楼建于城台之上,为面阔7间、进深3间的二层木结构建筑,第一层单檐,第二层重檐,歇山顶式屋顶,以灰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3]。其和朝阳门各居东西两方[1],与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等共同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4]。该城门内为平则门街,街北侧有西成坊、福田坊、集庆坊及大圣寿万安寺(今妙应寺),街南侧有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1]。阜成门外的钓鱼台属泉水集中之地,史载为金代君主游幸处,台前有泉从地里涌出,冬夏不竭[2]
在21世纪,阜成门已经成为了片区地名。截至2021年7月,阜成门地区已属于北京西城“两区”政策的重要落脚点,是一个新兴的金融密集区[4]

历史沿革

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