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

北京市朝阳区的遗址
朝阳门位于北京市内城东垣南段。元建大都时,建齐化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徐达北伐,由齐化门入大都。明永乐年间(1402年~1424年)修北京城,此门沿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瓮城。城门也改名为“朝阳门”。朝阳门命名有迎宾日出含义,典出于《诗经》:“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清代仍然沿用此名称。但是由于朝阳门地处元朝齐化门旧址上,所以老北京人直到近代仍然称其为“齐化门”。清朝皇帝拜[]东陵均出入此门。朝阳门城楼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面阔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1]
朝阳门为京城至通州(今通县)的主要通道。明初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原积水潭被隔为南、北两湖(城墙下建有水关、可沟通南北水流)、故南粮、木材等货物已不能直接漕运入京,于是漕运终点逐步东移,最后移至通州,再由陆路经朝阳门运至京城,在朝阳门瓮城门洞内,曾刻有谷穗一束,俗称“朝阳谷穗”。[2]
在朝阳门附近,城外有东岳庙,此庙正对神路街、向南直达日坛。在城内有孚王府、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又称三官庙),这些古迹均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沿革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