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东莱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历史沿革始于新石器时期。今莱州市的名称正是来源于古代东莱郡的驻地。[1]
东莱郡在唐尧、虞舜时期,该地区被称为莱夷之地。夏朝时期,东夷族在此建立了国家,后被夏后所灭,成为夏朝青州的一部分。商朝时,这里成为莱侯国的领地。周春秋时期,莱子国在此建立。战国时期,设立了夜邑。秦朝时期,东莱郡成为齐郡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东莱郡设立了掖、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等六县,这些县均隶属于青州东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东莱郡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县名。三国时期,魏国将侯国改为县。西晋时期,掖、当利被改为侯相,而曲成县保持不变。东晋和十六国时期,随着晋室南迁,掖、当利二侯相和曲成县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所统辖。南北朝时期,北魏夺取青州后,东莱郡的三县归北魏统辖。隋朝文帝开皇五年(585年),东莱郡被废,光州被改为莱州唐朝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东莱郡再次被改为莱州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等朝代均以掖县为行政单位,隶于莱州。北宋沿袭了五代的制度。金代元朝时期,掖县继续隶属于莱州。明朝清朝时期,东莱郡的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1]
民国时期,1913年莱州府被裁撤,1914年掖县归属胶东道。1928年废除道制后,掖县直接隶属于山东省。1938年2月,日军侵占掖城,国民党县政府迁至消水庄村后解体。同年3月,中共掖县县委领导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掖县和掖南县并存,县政府分别驻掖城和湾头村。1950年5月,掖县改属莱阳专区。1956年3月,掖南县全境并入掖县,恢复了掖县的境域。1958年11月,掖县改属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掖县归属烟台市。1988年4月,掖县被撤销,建立了莱州市,成为山东省辖的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

地名起源

东莱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齐语:“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韦昭注:“齐东莱夷也”。以其在齐国之东,故名东莱。秦始皇灭齐,于齐国东部置胶东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