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

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由羯族石勒建立的政权,故又称石赵。后赵共历经七帝,延续33年。[3]
石勒出身[jié]族部落,曾被西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后投奔前赵刘渊为大将,屡立战功。从西晋永嘉二年(308年)至前赵嘉平三年(314年)三月,石勒先后攻陷邺城、三台、赵郡冀州洛阳等地,并不断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前赵光初二年(319年),石勒由于与前赵新任皇帝刘曜交恶,因而背叛前赵并自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石勒统治的地区为战国时的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后来石勒在襄国自立,便以赵为国号。为了有别于刘曜先建立的赵国,故史称后赵。[2][8]后赵于319年建国后,开始扩张领土。先占领了祖逖所在的河南地区,随后与同样企图占领河南的前赵展开了战争,最终后赵攻灭前赵。前赵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帝,后赵的版图也从山东一直延伸到陕西甘肃东部的华北地区,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333年,石勒去世,后赵陷入权利斗争中,石勒的侄子石虎获胜掌权,他于335年将后赵首都由襄国迁至邺城,两年后,他登基称帝。后来,石虎又带领后赵军队向东北的鲜卑段部、西面的前凉和南面的东晋发动攻势,领土也随之扩大。石虎去世后,后赵国内争不断,石世石遵石鉴等人先后登基为帝,永和六年(350年)闰二月石闵意图彻底推翻后赵,将石鉴以及石虎的孙辈二十八人一并诛杀,之后石闵在邺城即位皇帝,国号大魏,又将自己的姓改回冉。后赵青龙二年(351年),后赵最后一任皇帝石祗被部下刘显所杀,至此后赵灭亡。[6][7]
后赵在政治制度上基本延续了魏晋以来的三公三省等制度,由于后赵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此官制上还并行了单于台制[9]经济方面,后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赋税,鼓励农业发展。[10]文化方面,后赵同时受到儒家和佛教思想的熏陶。军事方面,后赵军队军纪严明土兵不仅要积极扩张领土,还要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11]

国号

后赵的国号源自地名。石勒刘渊集团中被封为赵王,掌控赵地,石勒曾与刘渊之子刘曜王弥攻下洛阳。光初二年(319年)二月,刘曜害怕石勒势力扩大而威胁自己统治,于是将石勒派来报捷的使者王修杀害,之后石勒与刘曜的矛盾逐渐激化。同年,石勒取赵为号,独立建国。与此同时,刘曜亦将国号由汉改为赵,并收回石勒的“赵王”封号,以宣示其对天下的统治权。后来的历史学家将刘曜建立的赵国称为前赵,将石勒建立的赵国称为后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