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形目

脊索动物门鸟纲下的一目
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属脊索动物门鸟纲[2]截至2023年,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认为鹦形目下仅鹦鹉科1个科,下分8个亚科共计85属370种。[4][5]鹦形目体长8~100厘米不等,[3]体羽比较艳丽,有绿、蓝绿、红、黄、白、黑等色,[6]雌雄体色差异不大,[1]幼鸟羽色与雌性成鸟相似。[7]有的头具冠羽。[7]嘴强大粗厚,嘴峰圆形,[6]嘴基部具蜡膜[1]上嘴可上下左右活动。[7]舌大而多肉质,[6]具有角质匙状末端。有[]囊。翅略呈尖形,[7]尾巴的长度和形状变化很大,[3]通常具12枚尾羽;尾脂腺或被[xiá],或退化。[1]足呈对趾型,[7][zhí]部短健,具粒状鳞。[6]爪尖锐弯曲,利于攀缓。[6]
鹦形目分布于北纬35°至南纬56°之间,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8]栖息环境包括森林灌木丛稀树草原、农业区、植被草地沙漠岩石地面湿地等,[9]多数物种为树栖型鸟类。[10]鹦形目中除受保护动物外,如在中国鹦鹉科有9个物种受到法规保护,其他多数种类可作为宠物饲养和交易;[3]鹦形目可能在授粉、种子传播和种子捕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可能对农作物、人类设施等造成破坏;对人类、家禽业和野生动物构成风险。[12]另外,鹦鹉的形象也是玉雕作品的常见题材。[13]
鹦鹉目下不少鸟类也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截止2023年,28%鹦形目物种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包含17种极危(CR)、40种濒危(EN)、54种易危(VU),另有60个物种被列为近危(LC)物种。[8]2021年,该目中鹦鹉科9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14]2023年,鹦形目所有种除桃脸牡丹鹦鹉虎皮鹦鹉鸡尾鹦鹉红领绿鹦鹉4种外,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如棕树凤头鹦鹉Probosciger aterrimus)、翠蓝鹦鹉Vini ultramarina)、红胸鹦哥Amazona vinacea)等被列入附录I,地栖鹦鹉Pezoporus wallicus)、和尚鹦鹉Myiopsitta monachus)等被列入附录II。[15]

起源演化

鹦形目是一种古老的鸟类,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地区。最古老的化石是在丹麦发现的鹦形目动物的肱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500万年前的始新世(5600万至3390万年前)。其他著名的鹦鹉形化石包括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的一只鹦鹉遗骸,其历史可追溯至约1800万年前,即中新世早期至中期(2300万至1120万年前),以及一只凤头鹦鹉的遗骸,来自同一时期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尽管鹦鹉的大小和颜色千差万别,但所有类群的鹦鹉仍然非常相似。澳大利亚-巴布亚地区的鹦鹉表现出最大的结构多样性,但物种数量最多的是新世界热带地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