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

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生态系统
湿地(英文名:wetland)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公约中的定义)[2]湿地处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1][3][4]
湿地因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湿地公约》将湿地分为咸水、淡水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其下再分为2级、3级、4级位,共有36个4级单位。[1]湿地的功能多样,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都具有重大效益。比如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发挥蓄水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减缓或避免旱灾洪涝的发生。[5][6]还在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善周围气候、提供能源、教育科研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湿地有潘塔纳尔湿地、奥卡万戈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遭到破坏,各个国家也建立了相关制度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7][8][9][10][11][12]

发展历程与命名

中国湿地学的前身是沼泽学,20世纪70年代,曾经编写过沼泽学名词,但是收词仅仅18条,不能适应学科发展。2004年,编撰新版地理学及分支学科的名词术语,收录95条。因为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定义多变,所以用来描述它的单词也比较多,比如河口、河岸带、沼泽、泥沼等,翻译过程需要对照中文、英文、定义、释义等多方面。目前大众认可的湿地英文名为wetland,“wetland”一词最早出现在1743年,来自“wet”和“land”的组合,“wet”是“潮湿的,多雨的,液体的”的意思,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wed”。“land”的意思是"地面,土壤",也指地球表面的明确部分,个人或民族的家园地区,由政治边界划定的领土,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landja”。[1][13][14]